(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 又稱“慣導系統”。通過測量加速度自動推算飛行器速度和位置數據的自主式導航設備。其作用是保證飛行器按預定的航線飛行,準確地抵達目的地。慣導系統能給駕駛員顯示導航參數,給自動駕駛儀提供制導參數,實現自動導航;能與火控系統、武器投放系統及儀表著陸系統組合,提高這些系統的精度。 按實現參考坐標系的方式,慣導系統可分3類:用平臺框架模擬慣性坐標系與當地水平坐標系的為幾何式慣性導航系統;只模擬其中一種坐標系的為半解析式慣性導航系統;根據慣性元件信息靠解析計算來確定坐標系的為解析式慣性導航系統,又稱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前兩類又統稱平臺式慣導系統。 慣導系統通常由慣性測量裝置、計算機、控制顯示器等組成。慣性測量裝置包括加速度計與陀螺儀,兩者可裝在慣性平臺上(平臺式)或直接安裝在飛行器上(捷聯式)。計算機根據加速度信息計算飛行器的速度與位置數據。在平臺式慣性導航系統中,計算機還輸出指令角速度信息,給陀螺儀施加進動電流,使平臺跟蹤選定的坐標系。在捷聯式慣性導航系統中,計算機還根據陀螺儀信息計算飛行器的姿態角,控制顯示器用來顯示各種導航參數和制導參數。 慣導系統是隨著慣性元件和計算裝置性能的提高逐步發展起來的。1942年德國首先在V-2火箭上使用簡單的慣導系統;50年代初期出現的幾何式慣導系統,計算量少,采用的是精度較低而又笨重的模擬計算裝置;60年代發展為采用電子計算機的半解析式慣導系統,廣泛應用于飛機和艦艇上。大規模集成電路及高速電子計算機出現后,研制成捷聯式慣導系統,它具有可靠性高,造價低和體積小、重量較輕等優點。目前發展趨勢是:研制高精度慣性元件以及精度較高而成本低、體型小的元部件和系統,并發展捷聯式慣導系統和組合式導航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