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據美國陸軍亞歷克斯·韋爾希寧中校1月份發表的文章整理而成,當時俄烏沖突尚未發動,其對俄羅斯陸軍后勤保障能力的專業分析對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掌握其思路和方法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韋爾希寧中校曾在韓國、伊拉克和阿富汗有10年的前線經驗。自2014年以來,他一直在北約和美國陸軍的概念開發和實驗領域擔任建模和模擬官員,包括在美國陸軍保障戰斗實驗室領導實驗方案小組工作。為了讓相關領域研究人員更好掌握作者原意,本文盡可能保留了原文,稍作刪減,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公號立場。
俄羅斯在與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集結顯然已經引起了從基輔到華盛頓特區政策制定者的注意。中情局局長比爾·伯恩斯飛往莫斯科,試圖避免這場危機,而據報道,美國情報官員警告北約盟國,不能排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的可能性。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可能性將對歐洲安全產生巨大影響。也許更令人擔憂的是,俄羅斯對北約成員國本身的攻擊。例如,莫斯科可能想破壞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的安全,但俄羅斯政府能否成功地對這些國家進行大規模入侵?最近的戰爭推演表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俄羅斯可以很容易地做到這一點。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中,大衛·什拉帕克和邁克爾·約翰遜預測,俄羅斯軍隊可在三天內攻克波羅的海國家。
這些戰爭推演,如蘭德公司開展的波羅的海研究,大多集中在既成事實上,即俄羅斯政府發起的攻擊旨在奪取地域——然后迅速推進。這給北約造成了一個兩難的局面:冒著重大傷亡和可能發生核危機的風險發動昂貴的反擊,或者接受俄行動的既成事實并進一步損傷對聯盟的信任。一些分析家認為,這些奪取行動更可能是小規模的,僅限于一兩個城鎮。雖然這種情況當然應該加以研究,但并不能否認以大規模入侵形式出現的既成事實的可能性。
雖然俄羅斯軍隊肯定有實現這些情景的戰斗力,但俄羅斯是否有支持這些行動的后勤部隊結構?簡短來說,至少在西方戰爭推演所設想的時間表內還看不到這一點。在最初的攻勢中——取決于所涉及的戰斗——俄羅斯軍隊可能會達到早期目標,但后勤需求會迫使行動暫停。因此,大規模奪取領土構成一個既成事實是不現實的。俄軍有戰斗力來奪取既成事實情況下所設想的目標,但其后勤力量無法在以持續后勤保障維持基礎設施的情況下一舉完成。俄羅斯空天部隊(擁有相當規模的戰術轟炸機和攻擊機部隊)和攻擊直升機也可以提供火力支援,以減輕炮兵彈藥消耗。
北約規劃人員應制定計劃,不要試圖解決戰斗力的差距,而要重點利用俄羅斯面臨的后勤挑戰。這包括將俄羅斯軍隊引向北約領土深處,并將俄羅斯的補給線拉到最大,同時針對后勤和運輸基礎設施——如卡車、鐵路橋梁和管道——發動反擊。如果嘗試在邊境進行一場決定性的戰斗會使俄羅斯全面發揮其優勢,利用較短的補給來彌補他們的后勤不足。
一.鐵路和俄羅斯陸軍的保障能力
俄羅斯陸軍的后勤部隊不是為遠離鐵路的大規模地面進攻而設計的。在俄羅斯陸軍機動部隊編制中,其保障部隊的規模比西方的同行要低。雙方只有旅的后勤能力相當,但這不是一個精確的比較。俄羅斯陸軍編配的戰車數量只有美國軍隊的四分之三,但火炮數量幾乎是美國軍隊的三倍。從紙面上看(并非所有旅都有滿編的營),俄羅斯旅每個旅有兩個炮兵營、一個導彈營和兩個防空營,而美國旅每個旅只有一個炮兵營和一個附屬防空連。由于編有更多的炮兵營和防空營,俄羅斯的后勤需求比美國的要大得多。
美俄各級作戰部隊對應的保障部隊規模
機動部隊編隊 | 美軍保障編隊 | 俄軍保障編隊 |
營 | 連 | 排 |
團 | 營/中隊 | 連 |
旅 | 營 | 營 |
師 | 旅 | 營 |
軍 | 旅 | 無 |
合成軍 | 美陸軍無合成軍 | 旅 |
此外,俄羅斯軍隊沒有足夠的保障旅——他們稱之為物質技術保障旅——為他們的每一個合成軍提供支持。國際戰略研究所出版的《軍事平衡》一書顯示,俄軍現有10個物資技術保障旅來支援11個合成軍、一個坦克軍和四個軍。俄羅斯的西部軍區和南部軍區各有三個軍和三個物資技術保障旅來提供支援。在防御性行動中,俄羅斯可以直接用鐵路拉動各個旅。俄羅斯的一張王牌是他們的10個鐵路旅,這些旅在西方沒有類似的部隊。鐵路旅專門從事鐵路安全、建設和維修,而鐵路車輛則由國營公司提供。
俄羅斯之所以擁有鐵路旅,是因為在后勤方面,俄羅斯軍隊從工廠到軍需庫、到合成軍,以及在可能的情況下,到師/旅一級,都與鐵路密切聯系在一起。沒有其他歐洲國家能達到像俄羅斯軍隊那樣使用鐵路的程度。部分原因是俄羅斯國土面積是如此之大——從一端到另一端超過6000英里。問題是,俄羅斯鐵路的軌距比歐洲其他國家要寬。只有前蘇聯國家和芬蘭仍然使用俄羅斯標準——這包括波羅的海國家。波羅的海各國首都之前有幾個鐵路終端,但仍然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到達并建立鐵路終端運營能力。前方鐵路終端的運營不僅僅是將貨物從火車上交叉裝載到卡車上。它包括接收和分類貨物,為特定單位的物資進行重新包裝,并在地面上儲存多余的貨物。由于軍用貨物的危險性,地面需要做好準備,以便將貨物儲存在安全、分散的環境中。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到三天的時間。場地還需要在敵方炮兵的射程之外,并確保不受游擊隊的影響。一枚炮彈或一枚手榴彈都可以導致貨物發生重大爆炸,并對整個師的行動節奏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這還是建立在關鍵的橋梁沒有被摧毀的假設上的。波蘭只有一條寬軌鐵路,從克拉科夫地區直抵烏克蘭,但俄羅斯軍隊如果不先占領烏克蘭,就不能使用這條鐵路。沒有從白俄羅斯到華沙的寬軌線路。鐵路交通在跨越邊境時,通常會停下來重新換車裝載貨物,或者使用可調整的鐵路車廂并更換發動機(發動機不能靠調整來解決)。在戰爭時期,俄軍極不可能繳獲足夠的西方火車發動機來支援他們的軍隊,這就迫使他們必須依靠卡車。這意味著,俄軍的鐵路保障能力在前蘇聯的邊界就結束了。如果俄羅斯試圖在其自家軌距鐵路網之外為俄軍提供補給,就必須主要依靠卡車部隊,除非鐵路部隊能夠重新配置/修復鐵路或建造一條新的鐵路。
雖然受到卡車數量和行動范圍的限制,但卡車后勤支援能力在俄羅斯進攻東歐時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梢杂煤唵螖祵W計算出卡車可以運行多遠。假設現有的道路網絡可以支持45英里/小時的速度,一輛卡車每天可以在最多45英里的范圍內跑三趟。一小時裝貨,一小時開到受援單位,一小時卸貨,再一小時返回基地。重復這個周期三次,總共等于12小時。剩下的時間用于卡車維護、吃飯、加油、清洗武器和睡覺。將距離增加到90英里,卡車每天可以跑兩趟。在180英里時,同樣的卡車就會減少到每天一趟。且這些假設在崎嶇的道路或基礎設施有限/損壞的地方是行不通的。如果一支軍隊的卡車只夠維持45英里的距離,那么在90英里時,吞吐量將減少33%。在180英里處,它將減少66%。你離補給站越遠,你能在一天內替換的物資就越少。
俄羅斯軍隊沒有足夠的卡車來滿足其超過90英里的補給站的后勤保障需求。為了達到180英里的范圍,俄軍將不得不把卡車的編配數量增加一倍,使每個物資技術支援旅擁有400輛卡車??梢詮亩砹_斯的合成軍入手,來了解俄羅斯軍隊的后勤需求和投送資源。每個合同軍都有不同的部隊結構,但在紙面上,俄羅斯給每個合成軍都分配了一個物資技術保障旅。每個物資技術保障旅有兩個卡車營,每個旅共有150輛普通貨運卡車、50輛拖車以及260輛專用卡車。俄軍大量使用管狀炮和火箭炮射擊,而火箭炮的彈藥非常笨重。雖然每個軍隊的情況不同,但通常一個軍隊有56到90個多管火箭炮系統發射器。補充1個發射器需要占用整輛卡車。如果合成軍部隊發射一次,僅補充火箭彈就需要56到90輛卡車。這大約是物資技術保障旅干貨卡車部隊的一半,還只是為了更換一排火箭彈。還有6至9個管狀炮營、9個防空炮營、12個機械化和偵察營、3至5個坦克營、迫擊炮、反坦克導彈和小武器彈藥——更不用說食品、工程和醫療用品等補給需求了。這些需求更難估計,但潛在的再補給需求是巨大的。俄羅斯陸軍部隊僅在彈藥和干貨補充方面就需要大量的卡車。
對于燃料和水的保障,每個物資技術保障旅有一個戰術管道營。這些管道的吞吐量低于西方的同類產品,但可以在占領新地形的三到四天內鋪設好。在此之前,作戰補給需要依賴油料車。有人可能會說,俄羅斯陸軍使用其自帶油箱就可以達到其行程目標,特別是用其設計的副油箱。這并不完全正確。坦克和裝甲車在戰斗中機動時或只是在靜止時空轉時就會消耗燃料。這就是為什么美國陸軍使用“補給天數”來計劃燃料消耗,而不是行程的原因。如果像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所估計的那樣,俄軍的行動持續36至72小時,那么在建立戰術管道以支援作戰行動之前,俄軍將不得不至少補充一次燃料。
二.維持保障能力是艱巨的任務
2.1俄羅斯軍隊進攻波羅的海國家的行動設想
俄羅斯要在波羅的海地區開展大規模既成事實行動存在著嚴重的后勤挑戰。小規模的既成事實行動在小規模部隊中是可行的,沒有后勤方面的挑戰,但在大規模的行動中,挑戰要大得多。既成事實要求俄羅斯部隊在不到96小時內攻克波羅的海國家并在北約高度戒備特遣部隊增援之前,消滅所有抵抗。北約高度戒備特遣部隊無法阻止俄羅斯的進攻,但它使北約可以打一場地面戰爭,阻止俄羅斯達成既成事實的根本目的。
后勤是俄羅斯軍隊達成既成事實時間表中的關鍵絆腳石。鐵路的軌距很寬,可以使用,但時間太短,被占領的鐵路終端也不可能重新投入使用。北約在德國上空發射十幾枚空射巡航導彈就可以摧毀納爾瓦、普斯科夫和大盧基的關鍵鐵路橋梁,使進入波羅的海的鐵路交通關閉數日,直到這些橋梁得到修復。俄羅斯西部司令部的后勤規劃人員必須為波羅的海國家選擇在其首都作戰的情況進行規劃。從歷史上看,城市作戰會消耗大量的彈藥,并需要幾個月才能結束。舉兩個最突出的例子,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戰役和2016年的摩蘇爾戰役中,防御方將四到十倍于其的進攻方拖延在一起長達四個月。在格羅茲尼,俄羅斯軍隊每天發射多達4000枚炮彈——這相當于每天50輛卡車運載量。
即使在波羅的海的情況下,俄羅斯的規劃者也必須考慮到這樣的風險:可以召集四個師的波蘭將立即發動反擊,試圖讓俄軍失去平衡。俄軍將有大量的部隊被拖在塔林和里加的圍城上,同時抵御來自南方的波蘭反攻。彈藥的消耗將是巨大的。在2008年的俄格沖突中,一些俄軍部隊在12小時內消耗了部隊整個基本載荷的彈藥。假設消耗的速度相同,俄羅斯軍隊將不得不每12至24小時更新一次彈藥補給。
困境就在這里。俄羅斯在北約部隊到達之前壓倒波羅的海地區的當地部隊,并不能給其贏得充足時間來建立鐵路終端,這迫使其仍將依賴卡車。在130英里的范圍內,卡車一天只能跑一趟,將造成卡車的短缺。俄羅斯規劃人員可以投入更少的機動部隊,但要冒無法壓倒防御方的風險?;蛘?,他們可以因為后勤補給需求暫停行動兩到三天,這將使波羅的海國家有時間動員起來,讓北約的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有時間到達。與此同時,他們將承受來自當地游擊隊、北約空襲、維修故障以及最近的納-卡戰爭中出現的閑置彈藥的損耗。無論哪種方式,想達成既成事實的目標都會失敗,沖突會演變成持久戰,而俄羅斯很可能會輸掉這場戰爭。只有當北約部隊在邊境地區打一場決定性的戰斗時,俄羅斯的后勤能力才能支持大規模的既成事實行動。大部分的供應消耗將發生在靠近俄羅斯倉庫的地方。俄羅斯空軍可以承擔起火力支援任務來減輕地面后勤壓力。不確定的是,鑒于北約有能力在加里寧格勒和圣彼得堡的俄羅斯防空有效范圍之外用遠程導彈進行對峙式空對空交戰,俄羅斯空軍在面對北約的空中力量時能提供多久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在海上也有類似的情況??罩辛α?、柴油動力潛艇和岸基反艦導彈的結合很可能使雙方的水面艦隊無法進入波羅的海。
俄羅斯軍隊有充足的戰斗力來奪取波羅的海國家,但除非俄羅斯政府縮減其希望奪取的領土面積,否則不會迅速造成既成事實。用范·杰克遜的2×2“既成事實的變數”圖作為概念框架,我們可以充分理解俄羅斯的兩難處境。后勤力量只能支持一個漸進的既成事實,這不會打破北約的團結,反而給了北約時間來動員和封殺被搶奪的地盤。即使北約選擇不立即重新奪回領土,其成員國也可能會實施破壞性的經濟制裁,直到俄羅斯屈服。另一方面,達成決定性的既成事實,如征服一個完整的成員國,可能會達到粉碎北約團結的目的,但俄羅斯軍隊的后勤保障能力又難以支撐其實現這樣的目標。且根據北約第5條規定,如果一個北約盟國成為武裝襲擊的受害者,聯盟的每一個其他成員都將把這種暴力行為視為對所有成員的武裝襲擊,并將采取它認為必要的行動來協助受襲擊的盟國。根據這一條,俄羅斯會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可以升級到核門檻之外的重大沖突中。
2.2俄羅斯軍隊進攻波蘭的行動設想
針對波蘭,俄軍面臨的后勤挑戰是不同的。雖然時間上的制約較少,但由于距離較遠且缺乏寬軌鐵路,所以困難更大,因為前蘇聯的寬軌鐵路的終點是白俄羅斯邊境。離波蘭最近的鐵路口岸是白俄羅斯的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前者距離華沙130英里,后者距離華沙177英里。對于一支綿延90英里的軍隊來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補給線
加里寧格勒可以作為備選方案,但并不實用,因為它深處北約成員國的包圍圈內。北約的空中力量、海軍力量和波蘭的陸基反艦導彈的組合,使得俄羅斯通過海上補給也不太可能。根據《軍事平衡》,這里俄羅斯在這里駐有一個軍,有幾個主要的倉庫,但沒有配套的后勤部隊來推送物資。行動時,作戰部隊將不得不使用自己的后勤編隊來拉走這些物資,行動距離約為45英里。那里的駐軍可以在孤立中堅守很長時間,但不能進行地面進攻行動。俄軍能夠到達華沙,但無法在沒有后勤停頓,重新配置/修復鐵路,并建立戰術管道和前線倉庫的情況下,就占領華沙。在波蘭方案中,作戰行動不是像波羅的海方案那樣停頓幾天,而是可能需要停頓幾周。這給了北約喘息的空間來建立戰斗力。
由于俄羅斯軍隊再次在邊境集結,這些后勤保障對于評估烏克蘭沖突也很有用。解讀俄羅斯意圖嚴重性的最佳手段是追蹤后勤部隊和補給站的集結情況,而不是計算已經轉移到邊境的營級戰術小組。后勤準備的大小和規模告訴我們,俄羅斯軍隊計劃走多遠和多深。
三.俄羅斯的戰略儲備
俄羅斯可以從國內其他地區增援其西部聯合戰略司令部(西部軍區),以增加后勤力量,但幅度不大。正如邁克爾·科夫曼所指出的,北約有能力通過將大多數俄羅斯戰區置于危險境地而使沖突橫向升級。俄羅斯總參謀部不能無視這一威脅。因此,俄羅斯的中央司令部和東部司令部的部分地區是唯一沒有面臨外部威脅的聯合司令部,能夠增援西部司令部。然而,他們提供的保障力量將被隨之而來的更多戰斗力需求所消耗。在俄軍中沒有多余的卡車不與支持交戰部隊掛鉤。
在波羅的?;虿ㄌm的戰爭中,俄軍的優勢之一是其動員預備役軍人和民用卡車的能力。俄羅斯的國民經濟中仍有大量的動員能力,這是二戰和冷戰的遺產。然而,動員平民參戰有重大的經濟和政治成本。為了維持國內的政治穩定,俄羅斯人民必須真正相信他們在保衛自己的國家。
四.俄羅斯和既成事實戰略
俄羅斯軍隊要在前蘇聯邊界之外進行超過90英里的地面進攻,就必然面臨因后勤帶來的行動停頓。對北約來說,這意味著它可以不那么擔心俄羅斯對波羅的海國家或波蘭的大規模入侵,而更注重利用俄羅斯的后勤挑戰,把俄羅斯軍隊從其補給站拉得更遠,并瞄準俄羅斯后勤基礎設施和一般后勤力量的阻塞節點實施反擊。這也意味著,俄羅斯更有可能在其后勤能力可持續覆蓋的90英里范圍內奪取敵方領土的小部分地區,而不是作為既成事實戰略的一部分進行大規模入侵。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他們在建設后勤部隊時似乎并沒有考慮到既成事實戰略或利用閃電戰穿越波蘭。相反,俄羅斯政府為他們的“積極防御”戰略建立了一支理想的軍隊。俄羅斯政府已經建立了能夠在本土或邊境附近高度作戰的武裝力量,并以遠程火力進行深度打擊。然而,如果沒有重大的后勤停頓或大規模動員后備力量,他們沒有能力在遠離俄羅斯鐵路的地方持續進行地面進攻。
解讀俄羅斯現在的意圖越來越困難。它在與烏克蘭邊境的軍事集結可能是為入侵做準備,也可能是另一輪脅迫性外交。然而,對俄羅斯的軍事后勤能力進行思考,可以讓北約了解到莫斯科下一步可能計劃做什么,以及西方聯盟可能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