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干農活”,是不是農民伯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地、播種和撒農藥?現在他們可能只需要一部手機,在家就可以輕松處理上述的農活。
伴隨著智能農機、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用手機去“種田”已經不是天方夜譚。 在各類智慧農業云平臺上,農業環境的溫濕度、光照、土壤水分、風速等數據通過物聯網設備可以實時采集。業內人士對「探客深科技」透露,用戶只需一部手機在手,就可以實現對農作物耕、種、管、收、賣等環節的監測,而這些新技術和解決方案的落地,越來越受到農戶和企業的歡迎。 就市場規模而言,智慧農業是萬億級的賽道?;谄錈o限的潛力,互聯網大廠紛紛展現出對于“務農”的興趣,無論是阿里、京東、拼多多,還是騰訊、百度、字節跳動、快手、網易……無不在利用平臺和技術來展現其數字賦能與產銷對接的實踐和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智慧農業目前還在技術攻堅和市場教育階段,未來的“智慧”之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 除了即時通訊和娛樂,利用手機還可以“開箱”很多新功能,比如種地。在智慧農業賽道,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手機目前已經是新農具?!痹谂c「探客深科技」交流時,云洋物聯CEO&創始人趙洪啟表示,如今在手機或pad上已可以實現“耕種管收賣”等環節,作物的生長周期也可以通過在手機上進行監測。 具體從云洋物聯來看,能實現手機種田的關鍵是以智能物聯網設備為入口,圍繞以農戶為核心的C端客戶、以農資農服與種植園區為核心的B類客戶的需求,打造從“感知系統”到“控制系統”的一整套智能硬件產品體系和園區種植管理產品體系。
趙洪啟說,這套可以由手機操控的系統,包括了做采集和分析的硬件體系及軟件體系,可以幫助廣大用戶提升種植管理和園區管理效率。
與云洋物聯類似,農業科技公司極飛打造的智慧農業云平臺,也可以通過物聯網設備實時采集農業環境的空氣溫濕度、光照、土壤、水分、土壤溫度、二氧化碳與風速等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備生產者及時采取防控措施,降低生產風險。
與此同時,在云平臺生產者還可遠程自動控制生產現場的灌溉、通風、降溫、增溫等設施設備,實現精準作業,減少人工成本的投入。
“農業產業鏈特別長也特別寬廣,每個環節都存在很多機會,有很多尚未挖掘的細分領域待創業者探索,而這也將催生一個差異化的市場。目前,我們正在擴展智慧農業生產工具的服務邊界,從水稻、小麥、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擴展至果園、茶園等經濟作物,以適用于更多農田作業場景?!睒O飛聯合創始人龔槚欽對「探客深科技」表示。
在中科惠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CEO左漢偉看來,無人機械如今就是手機的無線傳感器,就像無人駕駛一樣。
例如,在某個特定區域內,智能機械按照用戶設計的航線和規定去進行作業,完全沒有問題,在這方面,植保無人機就是很好的案例。
“隨著視覺光譜技術的應用,在手機上監測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各個環節從技術上也不算難題?!弊鬂h偉對「探客深科技」說,這就像做體檢之后,各項指標數字都將留存,你的指標哪里高一點或者低一點,平臺都可以實時告訴你,以便你去做規范性預防。
但他也坦承,在實際應用中,這類智能機械多少也會受到包括自然環境、空氣、光合、雨水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老百姓種植成本的問題。
“地面上的無人設備,包括各種傳感器,如果是集中化的采購,相對來說成本不算太高。而且,基本上政府也有補貼?!弊鬂h偉說。
在各類傳感器安裝完之后,就需要有數字化的平臺來進行管理,隨時監測作物的生長情況?!耙话佼€土地,只要設備都上齊全,監測只要一兩個人就可以做到,這就像牛奶廠車間一樣,一個人就可以操控兩千平,可以節省很多人力?!弊鬂h偉說。
左漢偉的公司目前主要做TO G業務,跟大型國有農場合作。公司主要負責提供視覺光譜技術,這種技術可以對作物的生長周期做全場的監測,以實現精準施藥、變量施藥?!霸究赡苄枰蛉嗡幍霓r田,用了我們的設備之后,只需要打一次藥,這樣農戶就可以減少成本?!弊鬂h偉說。
有了全方位全環節監測,農戶只需用一個手機下載個APP就可以全部監測到農作物的情況?!耙郧胺N地你得巡田,比如需要看看是不是缺水,現在不用去巡田,直接在手機上看一下就可以了?!弊鬂h偉說。
相比而言,對于農戶來說也輕松了很多,可以在APP上可以直接下單,就像點外賣一樣——下完單之后,飛手按照經緯度導航帶著藥就直接去現場,到田間地頭打完藥后再點確定即可?!斑@樣的尋常例子,我們這幾年一直都在這樣做?!弊鬂h偉說。
近年來,為了使農業生產更加標準化和精準化,我國一直在不斷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以實現對農作物的可視化遠程診斷與控制、智能化管理,降本增效。
在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年輕人不愿意種地的大背景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發展,這是我國農業當前面臨的現實挑戰,而這也是包括大數據、智能農機以及物聯網等走進農田的重要誘因:讓傳統農業智慧化。
如何讓不愿意種地的年輕人對種地感興趣?打出科技牌的降本增效方案,是業內很多企業正在努力的方向。
趙洪啟告訴「探客深科技」,云洋物聯的初衷之一就是讓年輕人們回歸種田,“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科技化的發展進程,年輕人會回歸的?!边@位前華為工程師說,自己之所以從華為出來要做農業,就是認定農業是像太陽一樣的永不失色的領域。
可以說,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必須有農業?,F在的情況是從比較“原始”的勞動進化為科技型的農業生產,讓農業更加高效。
如何達到“更加高效”的結果?在他看來,一定要從成本收入和各種體系來綜合考慮,以達到最完美的匹配,要不然就會得不償失?!盁o論是從投資的角度,還是從宣傳的角度,一定要做出農業特色的科技,做出性價比,而并不是簡單的替代?!壁w洪啟說。
他坦言,這個過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頻繁的去測試,需要有一個甄選的過程,而這需要長時間去積淀。但也只有去反復研究并測試了各個方面,知道節點在什么地方,才能整合出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
“做農業唯有實用,離開了實用講技術,都是虛的?!壁w洪啟說,目前云洋物聯的解決方案主要應用于大棚上,鑒于大棚是閉環系統,相對也好控制。
目前,云洋物聯已打通了從供應鏈端到銷售端的壁壘,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數字化倉配體系,并形成了以大數據、云計算支撐的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其中,包括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900多個菜鳥縣域物流共配中心、5大產地倉和全國各地的銷地倉及盒馬、大潤發門店共同構成的“數字化流通”網絡,以及淘寶天貓等為核心的“數字化銷售”矩陣。
事實上,在智慧農業這個萬億級的藍海賽道,互聯網大廠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騰訊、百度、拼多多,紛紛在這個新戰場“逐鹿中原”。
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少華的話說,“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將用三年、五年甚至用30年的時間周期來布局?!睘榇?,阿里巴巴設立阿里云助推數字化技術的全面普及,其中在數字農業布局上分設了三個部門: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阿里巴巴經濟體農業辦公室和數字鄉村實驗室。
京東的數字農業布局主要聚焦在生鮮電商“零售”及物流鏈條上,包括成立了智慧農業共同體:京東農場、京東農服、京東農業研究院,可以說是覆蓋全局。
目前騰訊的農業布局業務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AI技術層面,百度則是走“AI+農業”路線,拼多多則主要側重于農產品電商零售上,以建設完備的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為主要目標。
對于眾多互聯網大廠紛紛下場“務農”的表現,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賦能農業產業鏈的數字化和技術智能化,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或許是大廠們想要展示自己業務比較多元化而“講農業故事”。
左漢偉則直言,有個別大廠做的基本上都是電商類的農業,跟他公司所做的產業化、數字化的農業有所不同?!半娚填悩I務說白了就是搭了個店鋪、一個平臺,農戶上來之后可以進行買賣?!?/span>
在他看來,目前互聯網大廠真正涉足智慧農業技術的還不多,大多只是基于自己的需要,“它們需要的是流量,在技術方面,真正做農業的還得靠實體?!?/span>
他認為,有些大廠做智慧農業的員工是否真干過農業,是否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是否清楚農業產業鏈的運作邏輯,這些都是問題?!拔矣X得他們還需要時間去深入了解農業?!?/span>
在國內互聯網大廠紛紛下場“務農”的情況下,所謂智慧農業,目前的智慧化程度如何?
在云洋物聯副總裁魯錫峰看來,目前行業的水平可謂參差不齊,很難有一個官方的清晰說法,但智慧農業是一個大趨勢。這是因為所有的傳統產業都需要升級,無論產中還是產后各個環節,都需要在產業互聯網的大環境下去發展。
“我們選擇的核心場景,除了每年八九月份需要悶棚一兩個月以外,其他月份都在采收,不像有些作物,采收可能就一個月(比如冬棗),也就是說農戶們可以長時間使用我們的設備?!濒斿a峰對「探客深科技」表示。
盡管有關智慧農業應用的各種技術形式或前沿設備看上去都挺不錯,不過在左漢偉看來,基于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國情,農業領域還得“靠天吃飯”。
所謂的智慧設施,其性價比在資本市場是可以的,在整體的國家發展方面也沒有問題,但把它們放到地里,可能就會有問題。
“我覺得不管種出來的糧食也好,還是其他水果類的農作物,第一是要健康,第二是老百姓能夠賺到錢,然后再去談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和產業農業。但是如果這兩個前提放在后面,先去談智慧、數字,我覺得那都是不負責任的?!弊鬂h偉對「探客深科技」坦言。
他說,有關智慧農業方面的技術,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算得上是很靠前,但普及需要時間,規?;瘧靡残枰獣r間,這需要跟國家的三農政策相綁定。單就技術而言,老百姓其實也都能接受,但如果成本太高,補貼跟不上,最后叫苦的還是老百姓。
在他看來,國內的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產業化農業的產業鏈,其實可定位為“信息化農業”,或者叫“新農業”。新農業目前主要由新農人操作,以80后為主?!?0年以后,中國農業可能會是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農業農村的商業化會更明顯,這個過程中會淘汰一些老的種植戶?!?/span>
他還表示,鄉村振興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也會有各項補貼,預計有五到十年可以實現振興的目標,屆時中國農民就會變得更有錢,相應的也能帶動各行各業的消費和發展。
而在趙洪啟看來,隨著鄉村振興法的頒布以及十四五規劃的出爐,他認為,需要5年左右時間把智慧生產工具鋪完,未來整個農業領域必然會有質的變化。
在這個大背景下,進軍農業領域的企業都要制定相應的規劃,才能贏得發展先機。
“目前,我們的主要規劃是:第一階段做好智能設備,讓農業農企省時、省力、省工;第二階段是采集好所有的數據,把數據管好用好;第三階段就是真正的生態鏈搭建,構建真正的智能化體系。走好這三步,最終形成一套帶有算法的真正智能化的大數據服務體系。”趙洪啟說。
如今,市面上現有的產品從應用的角度來講已經夠用,但如果從智能的角度來講,還差點意思,趙洪啟認為還“需要更多的設備,更多的系統去提煉?!?/span>